纽约联合国总部,2025年3月5日上午10时,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就也门问题发言时,镜头前他言辞犀利,身后数名中国外交官同步展开了一场“无声的战争”——有人飞速敲击键盘记录各国表态,有人低头核对发言稿标点,还有人通过加密设备向国内传递实时动态。这一幕被外媒镜头捕捉后,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,网友直呼:“原来大国外交的底气,来自这群‘隐形守护者’!”2
“一字千钧”背后的精密协作
据知情人士透露,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每次发言前48小时便进入“战时状态”。发言稿需经法律、政策、翻译三组专家交叉审核,甚至对标点符号进行推敲。例如耿爽在2月13日呼吁胡塞武装释放被扣人员的发言中,“立即无条件”这一表述的英文翻译,团队曾比对联合国宪章相关条款措辞,最终选定“unconditional and immediate”以强化立场1。现场速记员的任务更为艰巨,需同步记录15国代表的发言要点,为后续交锋提供“弹药库”。2023年朝鲜半岛问题会议上,美方质疑中方“偏袒”朝鲜时,耿爽当场引用美韩军演细节反击,这些关键数据正是后台团队实时调取的成果9。
外交官的“多重人格”切换
一位匿名外交官向记者展示了工作设备:左屏显示发言稿提词器,右屏滚动各国代表实时反应,耳机里传来国内智库的应对建议。2024年6月安理会紧急会议上,耿爽强硬回击美方“言行不一”时,其身后参赞突然举手示意——后台监测到美方代表表情异常,判断可能发起突袭性质询,耿爽随即增加了一段关于加沙问题的论述,将美方置于道义被动地位12。这种应变能力源于日常训练的“压力测试”:团队会模拟联合国会议突发状况,甚至安排成员扮演“刺头”代表刁难发言者。
从“耿式微笑”到“白发战队”
细心的网友发现,曾在外交部发布会以“耿式微笑”圈粉的耿爽,如今在联合国镜头前严肃许多。这与幕后团队的工作强度不无关系——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,团队为准备驳斥美方“甩锅”言论,曾连续工作38小时,对比中美抗疫数据超200组14。而代表团中“90后”成员占比已达40%,他们开发了AI辅助系统,能自动抓取外媒不实报道并生成驳斥框架,效率提升70%。不过遇到重大议题时,这群年轻人还是会打印纸质文件逐字校审,因为“外交容不得任何算法误差”13。
全球围观下的中国智慧
这场“无声战场”的细节曝光后,海外网友纷纷感叹中国外交的专业性。伦敦国际事务研究所专家评论称:“中国团队将围棋思维带入联合国——耿爽在前台落子,后方团队已算清十步之后的棋局。”如今,这套协作模式正产生外溢效应:2025年2月也门问题会议期间,俄罗斯代表借鉴中方经验,首次配备双屏实时反馈系统;法国代表团则开始要求年轻外交官学习中文,以便更快解析中方表态212。
当镜头再次扫过中国席位,耿爽正在质问某大国“停止空袭也门”,其身后年轻女外交官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——她刚刚捕捉到对方代表揉太阳穴的细微动作,正在调取该国外交官近期行程数据,预判其疲劳状态下的谈判底线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始终在0.1秒的时差里决定着国际话语权的归属。
本财经资讯由赛界财经网发布,版权来源于原作者,不代表赛界财经网立场和观点,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