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僻字开户难终有解

来源:南方都市报 时间:2025-05-25 05:07 阅读

北京朝阳区某银行柜台前,90后新手爸爸李明攥着女儿的出生证明,手心微微出汗——他为孩子精心挑选的名字“李㼆”(yíng)在银行系统里变成了一串乱码。这份尴尬即将成为历史。3月5日,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宣布全面升级银行生僻字识别系统,困扰千万家庭的“起名自由困境”迎来破局时刻。

一个生僻字引发的“数字鸿沟”
“明明手机能打出的字,银行系统却像得了‘文盲症’。”台胞林雅婷的遭遇曾是典型样本。去年她因姓名中的“䕒”字,跑遍5家银行都无法开户,最终只能使用拼音录入,导致微信支付、机票预订连环“卡壳”。这种困境背后,是横亘在数字化时代的“编码暗礁”:二代身份证采用UTF-16编码,而银行系统多沿用GBK标准,导致像“䶮”这类Unicode扩展字符成了“系统孤儿”。据统计,全国超1000万人的姓名因生僻字遭遇金融、社保、出行等领域的“数字截肢”。

技术攻坚与制度破冰双线作战
这场“汉字保卫战”的转折点来自全国人大代表周琪的持续推动。2024年两会,他提交的《关于解决生僻字银行开户问题的建议》直接触发金融系统“大换血”。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等机构率先行动,将系统字符集升级至GB18030-2022国标,覆盖7.8万个汉字,并与公安部门身份证核验系统实时对接。技术专家揭秘:“我们开发了智能转码引擎,遇到PUA私有编码字库时,自动匹配Unicode标准字,相当于给系统装了‘生僻字翻译器’。”

更人性化的服务同步上线。招商银行推出“生僻字专窗”,配备甲骨文输入法;中信银行上线“拆字开户”功能,允许“龙天”替代“䶮”完成初步录入,后续由人工核验修正。某银行柜员培训视频显示,工作人员现在需掌握《生僻字应急手册》,内含500个高频疑难字解决方案。

起名自由与数字包容的深层博弈
这场变革悄然改变着社会生态。淘宝“生僻字起名服务”销量暴涨3倍,95后父母偏爱“㵘(màn)”“燚(yì)”等寓意深远的四叠字。语言学教授指出:“当‘梓涵’‘子轩’泛滥成灾,生僻字成了年轻家长对抗‘重名焦虑’的武器。”

但挑战仍在继续。部分县域银行因系统老旧尚未完成升级,网友调侃:“一线城市已进入‘䶮时代’,五线城市还在‘张三模式’。” 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2025年底前将实现全国银行生僻字服务全覆盖,下一步将联合教育、医疗等部门建立跨领域字库联盟。

夜幕降临,李明终于在新升级的系统里为女儿成功开户。柜台打印机吐出的存折上,“李㼆”二字清晰工整。银行大厅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《生僻字服务指南》,背景音乐恰是那首网红歌曲:“我们中国的汉字,一撇一捺都是故事……”这场由技术破壁引发的文化觉醒,正在重新定义数字时代的姓名尊严。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79111873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